等你来——为中访在线代言!
中访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享会 > 正文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2017年4月27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中日近代的“国家意识”趣旨迥异

按照现代政治学的定义,“国家”包含三个要素:国土、国民、政权。虽然在古代,日本的国家建构深受中国律令制影响,但日本的“国家意识”明显是采用很多“国产零件组装”的,和中国“原装”的“国家意识”趣旨迥异。

中国的“国家意识”具有什么特征?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常被认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同义语,实则大谬。因为,这里的“天下”是指政权的归属,并非“国家”。对此,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中有明确解释,“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改朝换代是“亡国”,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统治者荼毒民众(“率兽食人”语出《孟子》,比喻统治者荼毒民众),人将吃人,是“亡天下”。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日知录》

“国家三要素”中的“国土”,在传统的中国也是由权力归属决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就是指皇权所及范围。反对帝制、主张共和的孙中山根据《礼记•礼运》强调“天下为公”,也是指“政权”不能私授,应“举贤”而非“世袭”。这也是《礼记•礼运》“天下为公”的原义。

毋庸置疑,近代以前中国的“国土”概念相当淡薄。“华夷秩序”的“华”和“夷”的区分,以“文化”而非“国土”为界。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都说自己是“中国”,贬损对方是“岛夷”,说明“中国”是文化概念,不是地域概念。所谓“华夷内外之辨”的“内”和“外”,也是根据文化区分的。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均属“化外之民”,即没有被教化的“文化圈外之民”。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四夷图示

日本的“国家意识”具有什么特征?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从未发生“易姓改号”,何况天皇无姓,无所谓“易姓”。就这一意义而言,在日本,“亡国”既不受关注,也从未发生。日本传统的四个阶级士、农、工、商,士是世袭的武士,不似中国的士是文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中国的士重视“文化”,日本的士重视“武力”。江户时代“和魂洋才”的首倡者佐久间象山明确提出:“无其力而能保其国者,自古至今吾未曾见也。”他所谓的“国”,当然是指“国土”而非“政权”。

日本也有“华夷之辨”。早在江户时代,日本“本国中心论”甚嚣尘上,反对“华”即“中国”。著名儒学家山崎闇斋称,“中国之名,就各国本身而言,即我居中,四边为夷”,是以“国土”作为判断标准的。东京大学教授荒野泰典在《近世日本和东亚》中提出,“中国的华夷思想所强调的,是文化的侧面,而近世日本的华夷思想所强调的,则是国家意识。”他所谓的“国家”,也不是指“政权”,而是指“国土”。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山崎闇斋(1619-1682),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对日本后世的思想学术影响颇深。

“国家意识”膨胀,日本占小笠原群岛

在以1467年“应仁之乱”为开端的战国时代以前,日本的“国”是指“领国”而非整个“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领国制倾向不断发展,领地成为“国家”并省略为“国”。江户时代日本重新统一后,幕藩体制的“藩”就是“藩国”。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形成真正的统一国家后,日本以“国土”为核心要素的“国家意识”急剧膨胀,并以不同方式“四面出击”,扩大“国土范围”:东南面确立日本在小笠原群岛的主权;西南面趁清朝国势的衰落侵占琉球群岛;北面通过和俄国的妥协,以千岛群岛和库页岛进行交换,使千岛群岛成为日本版图;西面则企图掌控台湾和朝鲜半岛。因此,明治维新既是近代化的进行曲,也是对外扩张的变奏曲。

“应仁之乱”使日本进入了将近一个世纪长的战国时代,至丰臣秀吉才重新恢复统一。

小笠原群岛位于日本本州岛东南部800公里处,主要由父岛列岛、母岛列岛、婿岛列岛三大岛群近30个火山岛构成,陆地面积72.5平方公里,据说因1593年被信浓人小笠原贞赖发现而获名,长期是无人岛。

1827年,英国军舰布洛萨姆号进入小笠原群岛海域,舰长比奇在岛上树立了英国国旗。1853年,美国海军提督佩里“叩关”,结束了日本锁国时代,并在小笠原群岛树立了美国国旗。1861年,德川幕府开始在当地设置官吏和向当地移民。史料记载,当时有27名美国人、17名英国人、4名法国人在岛上居住。但是,德川幕府的做法遭到英美两国政府抗议。英美均声称是本国人首先登上了这片无主岛屿,理应对该岛拥有主权。因此小笠原群岛的归属一度成为“悬案”。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美国海军将领,因率领黑船打开锁国时期的日本国门而闻名于世。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日本版画里所描绘的佩里像

进入明治时代后,日本新政府划定边境的意欲相当强烈,而美国政府认为,这一远离本土的“领土”难以管理,与其固执己见,不如作出让步以便和日本政府搞好关系,换取其他利益,在1873年放弃了拥有小笠原岛主权的主张,转而支持日本。英国最初仍坚持原先主张,但后来基于整个亚洲政策的长远目标考虑,认为与其为了太平洋上的小岛与日本弄僵关系,不如索性将其让给日本,使日本与英国修好,成为英国在东亚的前哨阵地。因此,英国也在1875年默认了日本的主张。1876年10月,明治政府通告世界各国,日本拥有对小笠原诸岛的主权。日本东南部“边界”因此建立。今天,小笠原群岛隶属东京都管辖。

日本武力占有琉球

日本占有琉球,不似占有小笠原群岛那样几乎“一蹴而就”。中国史籍有关琉球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琉求传》。根据琉球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记载,朱宽奉隋炀帝令出海考察邻近异国时发现了琉球群岛,并因其宛如一条浮在海上的龙而命名为“琉虬”(龙虬同种,“有角曰龙,无角曰虬”)。后“琉虬”也一度被写作“瑠求”或“留仇”。

12 世纪,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北部分别建立了南山、中山、北山三国。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册封中山王察度为琉球王,琉球遂成为中国藩属国。1416年,中山王尚巴志征服北山、1429年征服南山,建立了统一的琉球王国。之后琉球每代国王均受明皇帝册封。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三山时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国的琉球势力图。

日本觊觎琉球有很长的历史。据传,镰仓幕府创建者源赖朝的叔父源为朝兵败皇室内讧“保元之乱”,后白河上皇欣赏其刚勇与精湛的箭术,免其一死,挑断其臂筋,于1156年8月26日将其流放至伊豆大岛。1165年,源为朝从伊豆逃往琉球,生了舜天王。

1609年,江户幕府创建者德川家康命邻近琉球的萨摩藩(鹿儿岛县)藩主岛津义久率3000兵马进攻琉球,将琉球国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萨摩藩达3年5个月,逼迫尚宁王承认向其“进贡”,并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但是,琉球并没有臣服日本。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清朝顺治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琉球遂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尚丰王,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的第八代国王,其子尚质王时期,琉球成为清朝藩属国。

1872年,明治政府宣布琉球属于日本“内藩”,“撤销”琉球国,改设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同时通告各国政府,以往琉球与各国签署的条约所涉问题,均由日本政府处理。清朝政府对此不予认可。琉球由此形成所谓“日清两属”。1875年,明治政府派遣内务大丞(副部长)松田道之前往琉球,迫使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和接受大清皇帝册封,废除清朝年号,改称明治年号。

1879年3月11日,明治政府宣布撤销琉球藩,改设冲绳县。3月30日,日本命琉球藩王尚泰移居东京,位列“华族”。尚泰不愿受封,派使臣前往北京,恳求大清朝廷保护属国琉球。在此背景下,中日就琉球问题开始进行谈判。中方提出,将琉球群岛分成三部分:邻近日本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琉球本岛及其附近岛屿为独立的琉球王国,南部的先岛群岛为中国领土。日本方面则建议“瓜分琉球”:琉球本岛及其北方岛屿为日本领土,南部先岛群岛为中国领土。由于清廷一部分大臣的坚持和琉球人的请求,清廷未与日本签约,即不承认日本享有琉球任何一部分主权。但是,清朝的这一态度未坚持至最后。1880年9月,清朝在谈判中作出妥协,与日本签署了《琉球专约拟稿》,遵从日本提出的方案,将琉球分成两部分。但是,因清朝皇帝拒绝同意这一条约,并指示清廷代表与日本继续协商,而日本方面未予回应,故协商最终破裂。1882年,清廷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驻天津领事竹添进一郎就琉球问题再次进行谈判,但没有达成协议,琉球问题仍为“悬案”。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琉球群岛即冲绳(琉球)亦为日本归并。

日本通过“交换”获得千岛群岛主权

和对中国咄咄逼人,最终通过武力强行吞并琉球相比,日本和北面的俄国通过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南部的“交换”,获得了整个千岛群岛主权。

库页岛俄国称“萨哈林”(Сахалин,源自满语,意为“黑”),日本称“桦太”(音Karafuto,意为“唐人岛”),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东面,东临鄂霍茨克海,西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为邻,陆地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原住民是阿伊努族和尼夫赫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主要靠渔猎为生。

库页岛旧称苦叶、苦兀、骨嵬、库野等,在中国《山海经•海外东经》已有记载。至迟到唐朝,中国已对库页岛进行管辖。1286年,元朝将库页岛纳入辽阳行省管辖范围。1430年,明朝奴尔干都司在岛上设置了军政机关。1617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登基后将库页岛置于后金版图。1689年中国和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后,库页岛仍属于中国领土。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尼布楚条约》

之后,日俄两国开始逐渐吞占库页岛。1644年,日本松前藩绘制了《正保御国绘图》,首次将库页岛划入日本版图。18世纪初,俄国派遣由士兵和囚犯组成的远征队登上库页岛北部,修建营舍,开采煤矿,并于1789年基本占领了库页岛北部。1790年,日本松前藩派遣松井干藩和新井隆助前往库页岛窥探,在岛的南端设置市集。1799年,库页岛南部成为江户幕府的直辖地。

1855年2月7日,日本和俄国签署了《日俄友好条约》(通称《下田条约》)。根据条约,千岛群岛南部归日本,北部归俄国。1856年,沙俄趁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将库页岛划归东西伯利亚总督管辖。1860年11月14日,俄国迫使清政府签署《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占为己有,其中包括库页岛。

1862年,江户幕府派遣下野守护(地方长官)竹内、石见守护松平、能登守护京极作为日本使节前往俄国,提出以北纬50度为界,划分日俄领域,并强调,“这一境界为万国地理学者所公认”。但是,俄方不同意如此划界,表示“地理学者的学说和地图的颜色,不足以作为政治依据。若遵从地理学者说法,那么萨哈林这一名字是满语,日本所谓的桦太,也意为唐人岛”。最终,俄方提出日本使节远道而来,可以作些让步:以北纬48度划分双方边界。

对俄方提案,日方使节团内部产生了激烈争执。竹内、松平主张应该作出让步,而京极则反对让步,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下。使节团成员、后成为《每日新闻》社长的前身《东京日日新闻》社长的福地源一郎在《怀往事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两使节(竹内、松平)慨然表示,今日之机会一旦失去,将不可复得,称我俩为了日本未来,不顾阁老之内训,以将军公开赋予之全权,决定以北纬48度为界,划定双方边境。归朝后,若因此遭受谴责,将切腹辩解,以显坦荡。为了国家,我们原本就有不惜生命之觉悟。京极亦愤然表示,若论为了国家而舍弃生命,我绝不会比二公胆怯。但倘若如此划界,纵然将我等瘠腹切几百遍,也无法挽回日本之国辱国耻,故我将始终不渝恪守内训之宗旨,绝不赞同划定超出全权委任的经界。若你们要强行签约,则我将以目付(监察)之职权予以制止,亦不会出席按北纬48度划界的谈判,不会在协议上签字。”由于京极坚决反对,最终双方没有签约。1866年9月,幕府再次派遣箱馆奉行(政务长官)小出秀实、目付(监察)石川谦三前往俄国谈判,同样无功而返。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学生绘制的讽刺性的反俄地图。

明治政府成立后,美国前国务卿威廉•施华德(William H. Seward)建议采纳美国处理阿拉斯加的办法,出钱购买库页岛,为日方采纳。与“琉球处分”相比,日本所以在解决“桦太问题”时小心谨慎,主要怕与俄国发生冲突。1869年8月13日参议广泽真臣就此提出的意见,反映了日方的考量:“对桦太当以论理为主,能忍则忍。彼专横跋扈,态度傲慢骄横,若至皇国人民闻之切齿扼腕,愤懑不堪之时,方可开启战端。” 但日本的方案遭俄国拒绝。

1873年5月,日本北海道当局以俄军不断寻衅滋事,战端一触即发为由,要求政府派遣军队。但是,明治政府北海道开拓次官、后成为明治政府第二任首相的黑田清隆明确表示反对。他进言明治天皇,建议谈判解决“桦太问题”并获采纳。1874年正月,根据黑田清隆的推荐,明治政府任命榎本武扬为海军中将和特命全权大使前往俄国,就“桦太问题”和俄国进行谈判。俄国政府指派外交部亚洲局长斯托莱姆霍夫为全权代表。

1875年5月7日,俄国最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方案,双方签署了《桦太(萨哈林)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于是,整个库页岛为沙俄所占,整个千岛群岛成为日本领土。

冯玮:日本“国家意识”膨胀下的领土扩张 | 学术剧6.10

《桦太(萨哈林)千岛群岛交换条约》

与此同时,日本又觊觎中国的台湾和作为中国藩属国的朝鲜,最终通过武力侵占。

(来源:中访在线/作者:冯玮)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中访在线:华语世界互动新媒体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